《福尔摩斯思考术》读书笔记(2)

cover

福尔摩斯思考术(2)——如何形成深具洞察力及自我认知的思维模式

每件事情不是只有继续和放弃两个选项,还可以选择“暂时放弃”

人生的岔路千千万万,走错一步太正常了,没必要在更窄的方案里做选择,当发现走的很难的时候,不如试试后退一步重新来过,或许就有新的解法。

做各种各样别的事情,能让我们有更大概率获取到相关的弱连接提示。(后台运行)

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样的若连接可以触动正确解题的开关,你只能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弱连接进来

把脑子里的单纯的抽象推理转化为视觉,就能让脑子有更多空余进程去思考别的事情。例如写题要把式子列出来一步步计算、福尔摩斯往往会在现场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理都是这个意思。

尤其是结论“好”的时候,我们尤其会让大脑放松在过程审视上的警惕性。会导致的后果是,无法分辨好的结恶果究竟是不是运气导致的,因此结果越好,反而越难以学到东西。

关于过程和结果举例:

  1. 所有植物都需要水
  2. 玫瑰需要水
  3. 所以玫瑰是植物

如果没有看出这个推理哪有问题,就说大脑关注结论太久,所以“玫瑰是植物”这个正确结论对他们有太大的影响。

换几个字之后

  1. 所有动物都需要水
  2. 玫瑰需要水
  3. 所以玫瑰是动物

一对比就知道问题,在第二个例子中,发现结果不对,才会去思考整个推理过程,而第一个例子,则往往让人们忽视其逻辑中的漏洞。

所以你会发现算命的除非能确定引发你的焦虑,让你掏钱消灾,否则通常之说好话,不是我们认不清,是我们不愿意认(不愿去思考过程),因为如果他说了不好的呢?你就突然变“聪明”了, 开始会去抓他的逻辑漏洞了。

大脑在推理时一直有一种倾向,就是试图抓住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,并尽可能将其合理化从而应用到自己的推理过程之中。

思维训练导致的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报,只是很难被感知力差的人量化而已。

衡量学习和实践性价比的“性”的一端最好的标不是能得到多少显而易见的收益,而是自身能力有多大程度的提高,这才是最大的隐形收益。

有些人总能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得到多巴胺的反馈,因为进步的够快,因此这些人对新的东西就保持可一种习惯性渴望——潜意识告诉它们,又可以获得奖赏中枢分泌的奖赏物质了;而另一些人学东西相对较慢,他们的进度就会落后于别人。如此,它们就没有这种渴望。

值得一提的是:

  1. 想坚持做一件事,就要尽快试图从中获取到多巴胺的奖励,慢了就没动力
  2. 坚持做1,能让自己对新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,从而获得更多的红利

我们曾经说过“分享是最好的学习”,大抵也是如此,尤其是当你要把一件事跟一些基础较弱的人讲明白时,你就不得不将那些原本显而易见的、自以为理所当然不需要思考的道理拉出来重新审视,在这个过程中,往往你会发现,其实那些最基础的概念你并没有全弄明白。

挑战,是最大限度地激活我们思维的方式

信息了解的多,一般情况下是只好不坏,最多就是无用,但由于他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决策信息,因此如果是无用的话,反而就是累赘了,这会让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对形式产生错判,从而进行非理性的下注。

有时候,我们的大脑会可以忘记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愚蠢的事实,只救助几次正确的不放,除此以外,大脑也很擅长将自己的推理往合理化的方向靠。此时,做笔记或记录的习惯会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,来认清自己。

自己的体会:

在跟同学将程序的时候就发现,很多函数的参数自己也并不明白,完全是所见即所得,从网上找到的东西执行的通,就很少再去思考它的参数以及用法等等,这会让我忽视很多细节语法。然而在跟同学讲时,就发现了盲区。

然而对于这件事情,我却有自己的想法,尽管我不知道它是否客观。我觉得再程序这方面上,每个函数都有很多的参数,有各种各样的用法, 如果例子的用法就能满足我的当下需求,我就不需要再分散注意力去纠结那个东西,因为是否搞清它的所有用法对我当前追求的东西并没有联系。并且,这些东西在网上都可以轻易的获取到。我追求**“所需即所得”** ,即我在做项目或者东西时接触到需求,会让我选择性的了解项目的部分或者整体,界面或者原理等等。

并且在生活中,我也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,这就让我更难关注那些细节,那些基础的,不需要思考的东西,尽管我知道这是大脑在偷懒,不过我觉得它是该适当休息。不过在应对考试比赛以及重大决策等事件上,我觉得应该还是遵循“分享是最好的学习”的原则,因为这些事件都需要细节、基础作为支撑。


  • Copyright: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. For 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. For non-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.

扫一扫,分享到微信

微信分享二维码
  • Copyrights © 2015-2024 YuleZhang's Blog
  • Visitors: | Views: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